Old/New Testament
猶大王約西亞(A)
22 約西亞登基的時候年八歲,在耶路撒冷作王三十一年。他母親名叫耶底大,是波斯加人亞大雅的女兒。 2 約西亞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行他祖先大衛一切所行的道,不偏左右。
發現律法書(B)
3 約西亞王十八年,王派米書蘭的孫子,亞薩利雅的兒子沙番書記上耶和華殿去,說: 4 「你上到希勒家大祭司那裏,請他把奉獻到耶和華殿的銀子,就是門口的守衛從百姓中收來的銀子,結算清楚, 5 交在管理耶和華殿督工的手裏,由他們支付給在耶和華殿裏做工的人,好修理殿的破壞之處, 6 就是木匠、工人和瓦匠,又買木料和鑿成的石頭,來整修殿宇。 7 但他們不用跟這些經手接受銀子的人算帳,因為這些人辦事誠實。」
8 希勒家大祭司對沙番書記說:「我在耶和華殿裏發現了律法書。」希勒家把書遞給沙番,沙番就讀了。 9 沙番書記到王那裏,把這事回覆王說:「你的僕人已把殿裏所發現的銀子倒出來,交在管理耶和華殿督工的手裏了。」 10 沙番書記又向王報告說:「希勒家祭司遞給我一卷書。」沙番就在王面前朗讀那書。
11 王聽見律法書上的話,就撕裂衣服。 12 王吩咐希勒家祭司與沙番的兒子亞希甘、米該亞的兒子亞革波、沙番書記和王的臣僕亞撒雅,說: 13 「你們去,以所發現這書上的話,為我、為百姓、為全猶大求問耶和華;因為我們祖先沒有聽從這書上的話,沒有遵照一切所寫有關我們的[a]去行,耶和華就向我們大發烈怒。」
14 於是,希勒家祭司和亞希甘、亞革波、沙番、亞撒雅都去見戶勒大女先知,她是掌管禮服的沙龍的妻子;沙龍是哈珥哈斯的孫子,特瓦的兒子。戶勒大住在耶路撒冷第二區。他們向她請教。 15 她對他們說:「耶和華—以色列的 神如此說:『你們可以回覆那派你們來見我的人說, 16 耶和華如此說:看哪,我必照着猶大王所讀那書上的一切話,降禍於這地方和其上的居民。 17 因為他們離棄我,向別神燒香,用他們手所做的一切惹我發怒,所以我的憤怒必向這地方發作,總不止息。』 18 然而,派你們來求問耶和華的猶大王,你們要這樣回覆他:『耶和華—以色列的 神如此說:至於你所聽見的話, 19 就是聽見我指着這地方和其上的居民說,要使這地方變為荒蕪、百姓受詛咒的話,你的心就軟化,在耶和華面前謙卑下來,撕裂衣服,向我哭泣,因此我應允你。這是耶和華說的。 20 因此,看哪,我必使你歸到你祖先那裏,平安地進入墳墓;我要降於這地方的一切災禍,你不會親眼看見。』」他們就去把這話回覆王。
約西亞的改革(C)
23 王派人召集猶大和耶路撒冷的眾長老來。 2 王和猶大眾人、耶路撒冷的居民、祭司、先知,以及所有的百姓,無論大小,都一同上到耶和華的殿去;王把耶和華殿裏所發現的約書上一切的話讀給他們聽。 3 王站在柱子旁邊,在耶和華面前立約,要盡心盡性跟從耶和華,遵守他的誡命、法度、律例,實行這書上所寫這約的話。全體百姓都願遵守所立的約。
4 王吩咐希勒家大祭司和副祭司,以及把守殿門的,把那些為巴力和亞舍拉,以及天上萬象所造的器皿,都從耶和華殿裏搬出來,在耶路撒冷外汲淪的田間燒了,把灰拿到伯特利去。 5 從前猶大列王所立拜偶像的祭司,在猶大城鎮的丘壇和耶路撒冷周圍燒香,現在王都廢去,他們是向巴力和日、月、行星,以及天上萬象燒香的人。 6 他把亞舍拉從耶和華殿裏搬到耶路撒冷外的汲淪溪,在汲淪溪邊焚燒,打碎成灰,把灰撒在平民的墳上。 7 他又拆毀耶和華殿裏男的廟妓的屋子,就是婦女在那裏為亞舍拉編織衣服的屋子。 8 他從猶大的城鎮將眾祭司帶來,從迦巴直到別是巴,玷污祭司燒香的丘壇。他又拆毀城門旁的丘壇,這丘壇是在約書亞市長的城門前,在人進城門的左邊。 9 只是丘壇的祭司不登耶路撒冷耶和華的壇,僅在他們弟兄中間吃無酵餅。 10 他又玷污欣嫩子谷的陀斐特,不許人在那裏使兒女經火獻給摩洛。 11 他把在耶和華殿門旁、靠近拿單‧米勒官員走廊的屋子,猶大列王獻給太陽的馬廢去,且用火焚燒獻給太陽的戰車。 12 猶大列王在亞哈斯樓房頂上所築的壇和瑪拿西在耶和華殿兩院中所築的壇,王都拆毀,從那裏移走[b],把灰倒在汲淪溪中。 13 從前以色列王所羅門在耶路撒冷東邊、邪僻山[c]南邊為西頓人可憎的亞斯她錄、摩押人可憎的基抹、亞捫人可憎的米勒公所築的丘壇,王都玷污了, 14 又打碎柱像,砍下亞舍拉,用人的骨頭填滿那地方。
15 此外,在伯特利丘壇的壇,就是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所築、使以色列人陷入罪裏的,他也把這壇和丘壇都拆毀了,又焚燒丘壇[d],打碎成灰,並焚燒了亞舍拉。 16 約西亞轉頭,看見山上的墳墓,就派人取出墳墓裏的骸骨,燒在壇上,玷污了壇,正如從前耶羅波安在節期中站在壇旁時,耶和華藉神人所宣告的話。約西亞轉頭看見了宣告這些話的神人的墳墓[e]。 17 他說:「我看見的這碑是甚麼呢?」那城裏的人對他說:「這是神人的墳墓,他從猶大來,宣告了王向伯特利的壇所做的這些事。」 18 約西亞說:「讓他安息吧!不要挪移他的骸骨。」他們就保存了他的骸骨和從撒瑪利亞來的那先知的骸骨。 19 從前以色列諸王在撒瑪利亞的城鎮所建一切惹動怒氣的丘壇的廟,約西亞也都廢去了,正如他在伯特利所做的。 20 他又把在那裏所有丘壇的祭司都殺在壇上,並在壇上燒人的骨頭。於是他回耶路撒冷去了。
約西亞守逾越節(D)
21 王吩咐眾百姓說:「你們當照這約書上所寫的,向耶和華—你們的 神守逾越節。」 22 自從士師治理以色列,到以色列諸王、猶大列王在位的一切日子,從來沒有守過這樣的逾越節, 23 只有在約西亞王十八年,才在耶路撒冷向耶和華守這逾越節。
約西亞的其他改革
24 此外,在猶大地和耶路撒冷所見那些招魂的、行巫術的,家中的神像和偶像,以及一切可憎之物,約西亞盡都除掉,實行了希勒家祭司在耶和華殿裏所發現的律法書上所寫的話。 25 在約西亞以前,沒有王像他盡心、盡性、盡力地歸向耶和華,遵行摩西的一切律法;在他以後,也沒有興起一個王像他。
26 然而,耶和華向猶大所發猛烈的怒氣仍不止息,因為瑪拿西種種的惡事激怒了他。 27 耶和華說:「我也必將猶大從我面前趕出,如同趕出以色列一樣。我必撇棄我從前所選擇的這城耶路撒冷和我所說我的名必留在那裏的殿。」
約西亞逝世(E)
28 約西亞其餘的事,凡他所做的,不都寫在《猶大列王記》上嗎? 29 約西亞的日子,埃及王法老尼哥上到幼發拉底河,到亞述王那裏;約西亞王去迎擊他。埃及王在米吉多看見約西亞,就殺了他。 30 他的臣僕用車把他的屍體從米吉多送到耶路撒冷,葬在他自己的墳墓裏。這地的百姓選約西亞的兒子約哈斯,膏立他,接續他父親作王。
猶大王約哈斯(F)
31 約哈斯登基的時候年二十三歲,在耶路撒冷作王三個月。他母親名叫哈慕她,是立拿人耶利米的女兒。 32 約哈斯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效法他祖先一切所行的。 33 法老尼哥把約哈斯監禁在哈馬地的利比拉,不許他在耶路撒冷作王[f],又罰這地一百他連得銀子,一他連得金子。 34 法老尼哥立約西亞的兒子以利雅敬接續他父親約西亞作王,給他改名叫約雅敬,卻把約哈斯帶到埃及,他就死在那裏。
猶大王約雅敬(G)
35 約雅敬進貢金銀給法老,照着法老的指示在這地徵收銀子,向這地的百姓按各人的能力索取金銀,要送給法老尼哥。 36 約雅敬登基的時候年二十五歲,在耶路撒冷作王十一年。他母親名叫西布大,是魯瑪人毗大雅的女兒。 37 約雅敬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效法他祖先一切所行的。
31 就在這個時候,門徒求耶穌說:「拉比,請吃吧。」 32 耶穌對他們說:「我有食物吃,是你們不知道的。」 33 門徒就彼此說:「難道有人拿甚麼給他吃了嗎?」 34 耶穌對他們說:「我的食物就是要遵行差我來那位的旨意,完成他的工作。 35 你們不是說『到收割的時候還有四個月』嗎?我告訴你們,舉目向田觀看,莊稼熟了,可以收割了。 36 收割的人已經得工錢[a],為永生儲存五穀,使撒種的和收割的一同快樂。 37 『那人撒種,這人收割』,這話可見是真的。 38 我差你們去收你們所沒有辛勞的;別人辛勞,你們享受他們辛勞的成果。」
39 那城裏有好些撒瑪利亞人信了耶穌,因為那婦人作見證,說:「他把我素來所做的一切事都說了出來。」 40 於是撒瑪利亞人來見耶穌,求他在他們那裏住下,他就在那裏住了兩天。 41 因為耶穌的話,信的人就更多了。 42 他們對那婦人說:「現在我們信,不再是因為你的話,而是我們親自聽見了,知道這人真是世界的救主。」
耶穌治好大臣的兒子
43 過了那兩天,耶穌離開那地方,往加利利去。 44 因為耶穌自己作過見證說:「先知在自己的家鄉是沒有人尊敬的。」 45 到了加利利,加利利人都歡迎他,因為他們也上耶路撒冷去過節,曾經看過他在節期間所做的一切事。
46 耶穌又到了加利利的迦拿,就是他從前變水為酒的地方。有一個大臣,他的兒子在迦百農病了。 47 他聽見耶穌從猶太到了加利利,就來見他,求他下去醫治他的兒子,因為他兒子快要死了。 48 耶穌對他說:「若不看見神蹟奇事,你們總是不信。」 49 那大臣對他說:「先生,求你趁着我的孩子還沒有死就下去吧。」 50 耶穌對他說:「回去吧,你的兒子會活!」那人信耶穌所說的話,就回去了。 51 正下去的時候,他的僕人迎面而來,說他的兒子活了。 52 他就問甚麼時候見好的。他們對他說:「昨天下午一點鐘熱就退了。」 53 他就知道這正是耶穌對他說「你的兒子會活」的時候;他自己和全家就都信了。 54 這是耶穌從猶太回到加利利後所行的第二個神蹟。
和合本修訂版經文 © 2006, 2010, 2017 香港聖經公會。蒙允許使用。 Scripture Text of Revised Chinese Union Version © 2006, 2010, 2017 Hong Kong Bible Society. www.hkbs.org.hk/en/ Used by per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