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ed Common Lectionary (Semicontinuous)
2 以色列全體會眾在曠野向摩西和亞倫發怨言說: 3 「我們還不如當初在埃及就死在耶和華手中。在那裡,我們至少可以圍在肉鍋旁吃個飽。現在,你把我們帶到曠野來,是要叫全體會眾餓死在這裡嗎?」
4 耶和華對摩西說:「我要從天上降下食物給你們。百姓可以每天出去拾取他們當天所需的分量,這樣我就可以試驗他們是否遵行我的訓誨。 5 到第六天,他們要比平時多拾取一倍,好夠兩天的分量。」 6 摩西和亞倫對以色列百姓說:「今天晚上你們就知道把你們從埃及領出來的是耶和華。 7 明天早上,你們會看見祂的榮耀,因為祂聽見了你們向祂所發的怨言。我們算什麼,你們何必埋怨我們? 8 耶和華聽見你們發的怨言了,晚上祂必給你們肉吃,早晨再給你們餅吃。我們算什麼?你們埋怨的其實不是我們,而是耶和華。」 9 摩西對亞倫說:「你去叫以色列全體會眾到耶和華面前來,因為祂已聽見他們的怨言。」 10 亞倫對以色列全體會眾說話的時候,他們向曠野遠望,果然看見耶和華的榮光在雲彩中顯現。 11 耶和華對摩西說: 12 「我已經聽見以色列人的怨言。你告訴他們,『到了黃昏,你們就會有肉吃,早晨就會有餅可以吃飽,這樣你們就知道我是你們的上帝耶和華。』」
13 到了黃昏,果然有許多鵪鶉飛來,把營地都遮蓋了。到了早晨,營區四周的地上佈滿露水, 14 露水蒸發以後,曠野便出現一層薄薄的、像白霜的東西。 15 以色列人見了,不知道是何物,便彼此議論說:「這是什麼?」摩西對他們說:「這就是耶和華給你們的食物。
上帝和祂的子民(A)
105 你們要稱謝耶和華,呼求祂的名,
在列邦傳揚祂的作為。
2 要歌頌、讚美祂,
述說祂一切奇妙的作為。
3 要以祂的聖名為榮,
願尋求耶和華的人都歡欣。
4 要尋求耶和華和祂的能力,
時常來到祂面前。
5-6 祂僕人亞伯拉罕的後裔,
祂所揀選的雅各的子孫啊,
要記住祂所行的神蹟奇事和祂口中的判詞。
37 祂帶領以色列人攜金帶銀地離開埃及,
各支派中無人畏縮。
38 埃及人懼怕他們,
樂見他們離去。
39 祂鋪展雲彩為他們遮蔭,
晚上用火給他們照明。
40 他們祈求,
祂就賜下鵪鶉,降下天糧,
叫他們飽足。
41 祂使磐石裂開、湧出水來,
在乾旱之地奔流成河。
42 因為祂沒有忘記祂賜給僕人亞伯拉罕的神聖應許。
43 祂帶領自己的子民歡然離去,
祂所揀選的百姓歡唱著前行。
44 祂把列國的土地賜給他們,
使他們獲得別人的勞動成果。
45 祂這樣做是要使他們持守祂的命令,
遵行祂的律法。
你們要讚美耶和華!
21 因為對我來說,活著是為了基督,死了也有益處。 22 如果活在世上,我可以做工,多結果子。我真不知道該怎麼選擇! 23 我處在兩難之間。我情願離開世界,與基督在一起,那實在是再好不過了。 24 可是為了你們,我應該活在世上。 25 我既然對此深信不疑,就知道自己仍要活下去,繼續跟你們在一起,好使你們在信仰上又長進又充滿喜樂。 26 這樣,我再到你們那裡的時候,你們可以因為我的緣故更加以基督耶穌為榮。
27 最要緊的是:你們行事為人要與基督的福音相稱。這樣,不管是去看你們,還是只聽到你們的消息,我都能知道你們同心合意,堅定不移地一起為福音奮鬥, 28 毫不懼怕敵人的恐嚇。這清楚表明他們必滅亡,你們必得救,這是出於上帝。 29 因為上帝為了基督的緣故,賜恩使你們不但信基督,而且為祂受苦, 30 經歷你們從前在我身上見過,現在又從我這裡聽到的同樣爭戰。
葡萄園工人的比喻
20 耶穌接著說:「因為天國就像一個園主清早去外面請工人到他的葡萄園做工。 2 他跟工人講好一天的工錢是一個銀幣,然後派他們去葡萄園。
3 「大約上午九點鐘,園主出去看見一些人站在街市上無所事事, 4 就對他們說,『你們到我的葡萄園來工作吧,我會給你們合理的工錢。』
5 「他們便去了。正午和下午三點鐘,他又出去繼續請人到葡萄園做工。 6 到了下午五點鐘的時候,他再次出去,看見還有人閒站在那裡,就問他們,『為什麼你們整天站在這裡無所事事呢?』 7 他們回答說,『因為沒有人僱用我們。』園主說,『你們也到我的葡萄園來吧!』
8 「到了傍晚,園主對工頭說,『叫工人來領工錢吧,最晚來的先領,最先來的後領。』
9 「下午五點來的工人每人得了一個銀幣。 10 最早來的工人來領的時候,以為必定可以多得一點工錢,誰知也各得一個銀幣。
11 「他們拿著工錢滿腹牢騷地對園主說, 12 『那些最晚來的人只工作了一小時,而我們在烈日之下辛苦了一整天,怎麼會領同樣的工錢呢?』
13 「園主對他們當中的一個人說,『朋友,我並沒有欠你呀!我們不是講好付你一個銀幣嗎? 14 拿著你的工錢走吧。我給那後來的和你一樣的工錢,是我願意。 15 難道我不可隨意使用自己的錢嗎?因為我慷慨,你就眼紅嗎?』 16 因此,為首的將要殿後,殿後的將要為首。」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