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Page Options
Previous Prev Day Next DayNext

Old/New Testament

Each day includes a passage from both the Old Testament and New Testament.
Duration: 365 days
Chinese New Version (Traditional) (CNVT)
Version
尼希米记 10-11

蓋印的人

10 在上面蓋印的是:哈迦利亞的兒子省長尼希米,還有西底家;(本節在《馬索拉文本》為10:2) 祭司有:西萊雅、亞撒利雅、耶利米、 巴施戶珥、亞瑪利雅、瑪基雅、 哈突、示巴尼、瑪鹿、 哈琳、米利末、俄巴底亞、 但以理、近頓、巴錄、 米書蘭、亞比雅、米雅尼、 瑪西亞、璧該、示瑪雅; 利未人有:亞散尼的兒子耶書亞、希拿達的子孫賓內和甲篾; 10 還有他們的兄弟示巴尼、荷第雅、基利他、毘萊雅、哈難、 11 米迦、利合、哈沙比雅、 12 撒刻、示利比、示巴尼、 13 荷第雅、巴尼、比尼努; 14 民眾的首領有:巴錄、巴哈.摩押、以攔、薩土、巴尼、 15 布尼、押甲、比拜、 16 亞多尼雅、比革瓦伊、亞丁、 17 亞特、希西家、押朔、 18 荷第雅、哈順、比宰、 19 哈拉、亞拿突、尼拜、 20 抹比押、米書蘭、希悉、 21 米示薩別、撒督、押杜亞、 22 毘拉提、哈難、亞奈雅、 23 何細亞、哈拿尼雅、哈述、 24 哈羅黑、毘利合、朔百、 25 利宏、哈沙拿、瑪西雅、 26 亞希雅、哈難、亞難、 27 瑪鹿、哈琳、巴拿。

約的內容:謹守摩西的律法

28 其餘的民眾:祭司、利未人、守門的、歌唱的、作殿役的,以及一切跟各地民族分離,歸向 神律法的和他們的妻子和兒女,所有有知識能夠明白的, 29 都堅持和他們的貴族兄弟參與發咒起誓,必遵行 神藉他僕人摩西頒布的律法,必謹守遵行耶和華我們的主的一切誡命、典章和律例; 30 我們必不把我們的女兒嫁給這地的外族人,也不為我們的兒子娶他們的女兒。 31 如果這地的外族人帶來貨物或五穀,在安息日販賣,我們在安息日或聖日決不向他們買甚麼;每逢第七年,我們必不耕種田地,並且豁免一切債務。

為聖殿而奉獻的定例

32 我們又為自己立下法規,各人每年要繳納四克銀子作我們 神的殿的經費, 33 用來做陳設餅,常獻的素祭,常獻的燔祭,安息日、初一、定時的節期所獻的祭;又為了做各樣的聖物和為以色列人贖罪的贖罪祭,以及我們 神殿裡一切工作的費用。

34 我們(包括祭司、利未人和民眾)抽籤決定按照我們的宗族,每年在指定的時間把木柴奉到我們 神的殿,好照著律法上所寫的,燒在耶和華我們 神的壇上。 35 又定下每年要把我們田地初熟之物,各樣果樹上一切初熟的果子,都帶到耶和華的殿。 36 又要照著律法所寫的,把我們頭胎的兒子和牲畜,就是我們頭胎的牛羊,都帶到我們 神的殿,交給在我們 神的殿供職的祭司。 37 並且把我們最好的麵粉和舉祭,各樣樹上的果子、新酒、新油,都帶給祭司,交到我們 神殿的倉庫;又要把我們田地出產的十分之一給利未人,利未人可以在我們所有城鎮的耕地收取十分之一的出產。 38 利未人收取十分之一出產的時候,要有一個作祭司的亞倫的子孫與他們在一起;利未人要從這十分之一中,抽取十分之一奉到我們 神的殿,交到庫房的貯藏室。 39 以色列人和利未人要把五穀、新酒、新油作舉祭,帶到貯存聖所器皿的貯藏室,就是供職的祭司、守門的和歌唱的居住的地方。我們決不會疏忽供應我們 神的殿。

官民居住之分布地區

11 那時,民眾的領袖住在耶路撒冷;其餘的民眾都抽籤,抽出十分之一,住在聖城耶路撒冷,餘下的十分之九就住在別的城鎮。 眾人為所有自願住在耶路撒冷的人祝福。

以色列人、祭司、利未人、作殿役的和所羅門僕人的子孫,各住在猶大眾城自己的地業中;猶大省的首領住在耶路撒冷的,有以下這些人: 有些猶大的子孫和便雅憫的子孫,住在耶路撒冷。猶大的子孫有:法勒斯的子孫烏西雅的兒子亞他雅;烏西雅是撒迦利雅的兒子,撒迦利雅是亞瑪利雅的兒子,亞瑪利雅是示法提雅的兒子,示法提雅是瑪勒列的兒子。 又有巴錄的兒子瑪西雅;巴錄是谷何西的兒子,谷何西是哈賽雅的兒子,哈賽雅是亞大雅的兒子,亞大雅是約雅立的兒子,約雅立是撒迦利雅的兒子,撒迦利雅是示羅尼的兒子。 所有住在耶路撒冷的法勒斯子孫,共四百六十八人,他們都是勇士。

便雅憫的子孫有:米書蘭的兒子撒路;米書蘭是約葉的兒子,約葉是毘大雅的兒子,毘大雅是哥賴雅的兒子,哥賴雅是瑪西雅的兒子,瑪西雅是以鐵的兒子,以鐵是耶篩亞的兒子。 他的眾兄弟都是勇士(本句《馬索拉文本》作“在他以後是迦拜和撒來”,明顯是殘缺;今照《七十士譯本》翻譯),共九百二十八人。 細基利的兒子約珥是管理他們的官長;哈西努亞的兒子猶大是那城的副市長。

10 祭司有:約雅立的兒子耶大雅,又有雅斤, 11 以及神殿的總管西萊雅;西萊雅是希勒家的兒子,希勒家是米書蘭的兒子,米書蘭是撒督的兒子,撒督是米拉約的兒子,米拉約是亞希突的兒子; 12 還有他們的親族,在殿裡工作事奉的,共八百二十二人;又有耶羅罕的兒子亞大雅;耶羅罕是毘拉利的兒子,毘拉利是暗洗的兒子,暗洗是撒迦利亞的兒子,撒迦利亞是巴施戶珥的兒子,巴施戶珥是瑪基雅的兒子; 13 還有他的親族作族長的共二百四十二人;又有亞薩列的兒子亞瑪帥;亞薩列是亞哈賽的兒子,亞哈賽是米實利末的兒子,米實利末是音麥的兒子; 14 又有他們的親族,英勇的戰士共一百二十八人;哈基多琳的兒子撒巴第業是管理他們的官長。

15 利未人有:哈述的兒子示瑪雅;哈述是押利甘的兒子,押利甘是哈沙比雅的兒子,哈沙比雅是布尼的兒子; 16 又有利未人的族長沙比太和約撒拔,管理神殿的外務。 17 米迦的兒子瑪他尼,領導讚美,獻上感謝的禱告;米迦是撒底的兒子,撒底是亞薩的兒子;八布迦在他的兄弟中作副手;還有沙母亞的兒子押大,沙母亞是加拉的兒子,加拉是耶杜頓的兒子。 18 所有在聖城的利未人,共二百八十四人。

19 守門的有:亞谷和達們,以及他們的親族,看守各門,共一百七十二人。 20 其餘的以色列人、祭司、利未人各住在猶大眾城自己的地業中。 21 作殿役的住在俄斐勒;西哈和基斯帕管理作殿役的人。

22 在耶路撒冷管理利未人的,是巴尼的兒子烏西,巴尼是哈沙比雅的兒子,哈沙比雅是瑪他尼的兒子,瑪他尼是米迦的兒子,他是亞薩的子孫,就是那些管理神殿事務的歌唱者。 23 王命令他們,規定歌唱者每天當盡的責任。 24 猶大的兒子謝拉的子孫中,米示薩別的兒子毘他希雅是王的助手,統管一切民事。

25 至於村莊和所屬的田地,有些猶大人住在基列.亞巴和屬於基列.亞巴的鄉村,有些住在底本和屬於底本的鄉村,有些住在葉甲薛和屬於葉甲薛的村莊, 26 有些住在耶書亞、摩拉大、伯.帕列、 27 哈薩.書亞、別是巴和屬於別是巴的鄉村, 28 有些住在洗革拉、米哥拿和屬於米哥拿的鄉村, 29 有些住在音.臨門、瑣拉、耶末、 30 撒挪亞、亞杜蘭和屬於這兩地的村莊,拉吉和屬於拉吉的田地,亞西加和屬於亞西加的鄉村;他們安營居住的地方,從別是巴直到欣嫩谷。 31 有些便雅憫人住在迦巴、密抹、亞雅、伯特利和屬於伯特利的鄉村, 32 有些住在亞拿突、挪伯、亞難雅、 33 夏瑣、拉瑪、基他音、 34 哈疊、洗編、尼八拉、 35 羅德、阿挪和匠人谷; 36 有些利未人曾經住在猶大地,卻歸到便雅憫地。

使徒行传 4:1-22

彼得約翰在公議會受審

使徒們正對群眾講話的時候,祭司、聖殿的守衛長,和撒都該人來到他們那裡。 因為使徒教訓群眾,並且傳揚耶穌從死人中復活,他們就非常惱怒, 於是下手拿住使徒。那時天已經晚了,就把他們拘留到第二天。 然而有許多聽道的人信了,男人的數目,約有五千。

第二天,猶太人的官長、長老、經學家,都聚集在耶路撒冷, 還有大祭司亞那和該亞法、約翰、亞歷山大,以及大祭司的家人,所有的人都在那裡。 他們叫使徒都站在當中,查問說:“你們憑甚麼能力,奉誰的名作這事?” 當時彼得被聖靈充滿,對他們說:“民眾的領袖和長老啊! 我們今天受審,如果是為了在那殘疾人身上所行的善事,就是這個人怎麼會好的, 10 那麼,你們各位和以色列全民都應當知道,站在你們面前這人好了,是因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這位耶穌基督,你們把他釘死在十字架上, 神卻使他從死人中復活。 11 這耶穌是你們

‘建築工人所棄的石頭,

成了房角的主要石頭。’

12 除了他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

13 他們看見彼得和約翰的膽量,也知道這兩個人是沒有學問的平民,就很驚奇;同時認出他們是跟耶穌一夥的, 14 又看見那醫好了的人,和他們一同站著,就沒有話可辯駁。 15 於是吩咐他們到公議會外面去,彼此商議, 16 說:“對這些人我們應該怎麼辦呢?因為有一件人所共知的神蹟,藉著他們行了出來,所有住在耶路撒冷的人都知道,我們也無法否認。 17 為了避免這件事在民間越傳越廣,我們應該警告他們,不許再奉這名向任何人談道。” 18 於是叫了他們來,嚴禁他們再奉耶穌的名講論教導。 19 彼得和約翰回答:“聽從你們過於聽從 神,在 神面前對不對,你們自己說吧! 20 我們看見的聽見的,不能不說!” 21 眾人因著所發生的事,都頌讚 神,於是公議會為了群眾的緣故,也因為找不到藉口懲罰他們,就恐嚇一番,把他們放了。 22 原來藉著神蹟醫好的那人,有四十多歲了。

Chinese New Version (Traditional) (CNVT)

Chinese New Version (CNV). Copyright © 1976, 1992, 1999, 2001, 2005 by Worldwide Bible 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