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Page Options Listen to Reading
Previous Prev Day Next DayNext

The Daily Audio Bible

This reading plan is provided by Brian Hardin from Daily Audio Bible.
Duration: 731 days

Today's audio is from the ESV. Switch to the ESV to read along with the audio.

Chinese New Version (Traditional) (CNVT)
Version
历代志上 9-10

住耶路撒冷的以色列人

全體以色列人都照著家譜登記,都寫在“以色列諸王記”上;猶大人因為悖逆,就被擄到巴比倫去。

那些最先回來,住在自己的地業、自己的城中的,有以色列人、祭司、利未人和作殿役的。 在耶路撒冷居住的,有猶大支派、便雅憫支派、以法蓮支派和瑪拿西支派的人。 猶大的兒子法勒斯的子孫中,有烏太;烏太是亞米忽的兒子,亞米忽是暗利的兒子;暗利是音利的兒子,音利是巴尼的兒子。 示羅的子孫中,有長子亞帥雅和他的眾子。 謝拉的子孫中,有耶烏利和他們的親族,共六百九十人。 便雅憫的子孫中,有哈西努的曾孫、何達威雅的孫子、米書蘭的兒子撒路; 又有耶羅罕的兒子伊比尼雅,米基立的孫子、烏西的兒子以拉,以及伊比尼雅的曾孫、流珥的孫子、示法提雅的兒子米書蘭, 還有他們的眾親族;按著他們的家譜登記,共有九百五十六人。以上這些人都是他們各家族的首領。

住耶路撒冷的祭司

10 祭司中有耶大雅、耶何雅立、雅斤, 11 還有管理 神的殿的希勒家的兒子亞薩利雅;希勒家是米書蘭的兒子,米書蘭是撒督的兒子,撒督是米拉約的兒子,米拉約是亞希突的兒子。 12 又有瑪基雅的曾孫、巴施戶珥的孫子、耶羅罕的兒子亞大雅,以及亞第業的兒子瑪賽;亞第業是雅希細拉的兒子,雅希細拉是米書蘭的兒子,米書蘭是米實利密的兒子,米實利密是音麥的兒子; 13 以及他們的眾親族,他們家族的首領,共有一千七百六十人,都是有才幹,很會作神殿裡工作的人。

住耶路撒冷的利未人

14 利未支派米拉利的子孫中,有哈沙比雅的曾孫、押利甘的孫子、哈述的兒子示瑪雅; 15 又有拔巴甲、黑勒施、迦拉,和亞薩的曾孫、細基利的孫子、米迦的兒子瑪探雅; 16 又有耶杜頓的曾孫、迦拉的孫子、示瑪雅的兒子俄巴底;還有以利加拿的孫子、亞撒的兒子比利家;他們都住在尼陀法人的村落。

利未人的職務

17 守門的有沙龍、亞谷、達們、亞希幔和他們的眾親族;沙龍是他們的首領。 18 直到現在,他們仍是看守東面的王門;他們曾經作過利未營的守門人。 19 可拉的曾孫、以比雅撒的孫子、可利的兒子沙龍,以及他的眾親族可拉人,擔任事務的工作,看守會幕的門;他們的祖先曾經管理耶和華的營幕,看守營門。 20 從前以利亞撒的兒子非尼哈,曾經作過他們的領袖,耶和華也與他同在。 21 米施利米雅的兒子撒迦利雅,是看守會幕大門的。 22 這些被選看守殿門的人,共有二百一十二人;他們在自己的村莊裡按著家譜登記;他們是大衛和撒母耳先見指派承擔這職任的。 23 他們和他們的子孫,按著班次,看守耶和華的殿門,就是會幕的門。 24 在東西南北四方,都有看守的人。 25 他們的親族,就是住在他們村莊裡的,每七天就要來和他們換班。 26 四個殿門的守衛長都是利未人,受託看守 神的殿的房間和庫房。 27 他們在 神的殿的四周住宿,因為他們承擔看守的責任,並且每天早晨要負責開門。

28 利未人中有管理器皿的使用的;他們按著數目拿出去,也要按著數目拿進來。 29 他們當中又有人受託管理器具,和管理聖所的一切器具,以及細麵、酒、油、乳香、香料。 30 祭司的子孫中,有人用香料配製成香膏。 31 利未人瑪他提雅是可拉族沙龍的長子,他的職責是管理在煎盤烤餅的事。 32 他們的親族哥轄的子孫中,有管理陳設餅的,每安息日要預備擺設。

33 這些是歌唱的人,是利未各家族的首領,住在殿院的房間裡,不作別的事,日夜只顧自己的事工。 34 以上這些人都是利未各家族的首領,按他們的家譜都是首領;這些人都住在耶路撒冷。

掃羅的先祖和後代(A)

35 住在基遍的有基遍的父親耶利,他的妻子名叫瑪迦。 36 他的長子是亞伯頓,其餘的是蘇珥、基士、巴力、尼珥、拿答、 37 基多、亞希約、撒迦利雅、米基羅。 38 米基羅生示米暗。他們也和他們的親族一同住在耶路撒冷,和他們的親族為鄰。 39 尼珥生基士,基士生掃羅,掃羅生約拿單、麥基舒亞、亞比拿達和伊施.巴力。 40 約拿單的兒子是米力.巴力;米力.巴力生米迦。 41 米迦的兒子是毘敦、米勒、他利亞和亞哈斯。 42 亞哈斯生雅拉;雅拉生亞拉篾、亞斯瑪威和心利。心利生摩撒; 43 摩撒生比尼亞;比尼亞的兒子是利法雅,利法雅的兒子是以利亞薩,以利亞薩的兒子是亞悉。 44 亞悉有六個兒子,他們的名字是亞斯利干、波基路、以實瑪利、示亞利雅、俄巴底雅、哈難;這都是亞悉的兒子。

掃羅自殺及其眾子陣亡(B)

10 非利士人攻打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從非利士人面前逃跑,在基利波山上陣亡的人很多。 非利士人緊緊地追趕掃羅和他的兒子;非利士人殺了掃羅的兒子約拿單、亞比拿達和麥基舒亞。 攻擊掃羅的戰役非常激烈;弓箭手發現了他,就把他射傷。 掃羅對替他拿兵器的人說:“拔出你的刀來,把我刺透,免得這些未受割禮的人來凌辱我。”但替他拿兵器的人不肯這樣作,因為他非常害怕;於是掃羅拿出刀來,自己伏在刀上死了。 替他拿兵器的人看見掃羅死了,他也伏在刀上死了。 這樣,掃羅和他的三個兒子,以及他的全家,都一同死了。

所有在山谷的以色列人,看見以色列軍逃跑,掃羅和他的兒子都死了,他們就棄城逃跑,非利士人就來住在城中。 第二天,非利士人來剝那些被殺的人的衣物的時候,發現掃羅和他的兒子都倒斃在基利波山上。 他們就剝了他的衣服,拿了他的頭和兵器,又派人到非利士地的各處,去向他們的偶像和人民報信。 10 他們把掃羅的兵器放在他們的神廟裡,把他的頭掛在大袞廟中。 11 基列.雅比人聽見非利士人向掃羅所行的事, 12 所有的勇士就動身,把掃羅的屍體和他兒子的屍體收殮起來,帶回雅比,把他們的骸骨埋葬在雅比的橡樹下,並且禁食七天。

13 掃羅死了,因為他悖逆耶和華,沒有聽從他的話,也因為他去求問那交鬼的, 14 沒有求問耶和華,所以耶和華把他殺死了,把國位轉給耶西的兒子大衛。

使徒行传 27:21-44

21 大家很久沒有吃飯了,保羅就站在他們中間,說:“各位,你們本來應該聽我的話不離開克里特,就不會遭受這場損失和破壞了。 22 現在我勸你們放心。除了這艘船以外,你們沒有一個人會喪命的。 23 因為我所歸屬所事奉的 神,他的使者昨天夜裡站在我的旁邊,說: 24 ‘保羅,不要怕。你必定可以站在凱撒面前; 神已經把那些和你同船的人賜給你了。’ 25 所以,各位請放心。我相信 神對我怎樣說,也必怎樣成就。 26 不過我們必會擱淺在一個海島上。”

27 到了第十四天的晚上,我們在亞得里亞海飄來飄去。約在半夜的時候,水手以為接近了陸地, 28 就探測一下,深三十六公尺;稍往前行,再探測一下,深二十七公尺。 29 他們怕我們會在亂石上擱淺,就從船尾拋下四個錨,期待著天亮。 30 水手們想要離船逃走,就把救生艇放在海上,假裝要從船頭拋錨的樣子。 31 保羅對百夫長和士兵說:“這些人若不留在船上,你們就性命難保!” 32 於是士兵砍斷救生艇的繩子,任它掉下去。

33 天快亮的時候,保羅勸大家吃飯,說:“你們一直不吃東西,挨餓苦候,到今天已經十四天了! 34 所以,我勸你們吃點飯,這可以維持你們的性命!因為你們沒有人會失掉一根頭髮。” 35 保羅說了這話,就拿起餅來,在眾人面前感謝 神,然後擘開來吃。 36 於是大家都安心吃飯了。 37 我們在船上的共有二百七十六人, 38 大家吃飽了,把麥子拋在海裡,好減輕船的負荷。

船隻擱淺、眾人脫險

39 天亮的時候,他們不認得那個地方,只看見一個可以登岸的海灣,就有意儘可能把船攏岸。 40 於是把錨砍掉,丟在海裡,同時又鬆開舵繩,拉起前帆,順風向岸駛去。 41 但在海水夾流的地方,船就擱了淺,船頭膠著不動,船尾被海浪沖擊,就損壞了。 42 士兵想把囚犯都殺掉,免得有人游泳逃脫。 43 但百夫長想要救保羅,就阻止他們這樣行。他吩咐會游泳的跳下水去,先到岸上, 44 其餘的人可以用木板,或船上的器具上岸。這樣,大家都安全地上岸了。

诗篇 8

 神的威嚴,人的尊貴

大衛的詩,交給詩班長,用“迦特”的樂器。

耶和華我們的主啊!

你的名在全地是多麼威嚴,

你把你的榮美彰顯在天上。

因你仇敵的緣故,

你從小孩和嬰兒的口中,

得著了讚美(“得著了讚美”或譯:“建立了能力”),

使仇敵和報仇的無話可說。

我觀看你手所造的天,

和你所安放的月亮和星星。

啊!人算甚麼,你竟記念他?

世人算甚麼,你竟眷顧他?

你使他比天使(“天使”或譯:“ 神”)低微一點,

卻賜給他榮耀尊貴作冠冕。

你叫他管理你手所造的,

把萬物都放在他的腳下,

就是所有的牛羊、

田間的走獸、

空中的飛鳥、海裡的魚,

和海裡游行的水族。

耶和華我們的主啊!

你的名在全地是多麼威嚴。

箴言 18:23-24

23 窮人乞恩哀求,

財主卻聲色俱厲地回答。

24 朋友眾多的人,終必彼此破裂,

但有一位朋友,比兄弟更親密。

Chinese New Version (Traditional) (CNVT)

Chinese New Version (CNV). Copyright © 1976, 1992, 1999, 2001, 2005 by Worldwide Bible 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