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ginning
君王獻祭的條例
46 主耶和華這樣說:“內院朝東的門,在工作的六天裡,必須關閉,在安息日卻要打開,在月朔之日也要打開。 2 君王要從外面經這門的門廊進入,站在門框旁邊。祭司們要為他預備燔祭和平安祭。他要在門檻那裡敬拜,然後出去。這門不可關閉,直到晚上。 3 每逢安息日和月朔,國中的人民要在這門口,在耶和華面前敬拜。 4 君王在安息日所獻給耶和華的燔祭,是六隻無殘疾的羊羔和一隻無殘疾的公綿羊。 5 所獻的素祭是這樣:公綿羊要與十七公升細麵一同獻上,他要按著自己的能力,隨同那些羊羔獻上若干份細麵,但每份細麵加油三公升。 6 他要在月朔獻一頭無殘疾的公牛犢、六隻羊羔和一隻公綿羊,都是無殘疾的。 7 他要預備素祭,公牛要與十七公升細麵一同獻上,公綿羊要與十七公升細麵一同獻上,他要按著自己的能力,隨同那些羊羔獻上若干份細麵,但每份細麵加油三公升。 8 君王進入的時候,要經這門的門廊進入,也要從原路出去。
人民獻祭的條例
9 “在各指定的節日中,國中的人民來朝見耶和華的時候,那從北門進來敬拜的,要從南門出去;那從南門進來的,要從北門出去;誰也不可從他進來的門回去,卻要從對面的門出去。 10 君王要在人民當中,人民進入的時候,他也進入;人民出去的時候,他也出去。 11 在節期和指定的節日中,所獻的素祭是這樣:每一頭公牛要與十七公升細麵一同獻上,每一隻公綿羊要與十七公升細麵一同獻上,每一隻羊羔要按著他的能力,與細麵一同獻上,每份十七公升的細麵加油三公升。 12 君王把甘心獻的燔祭或平安祭獻給耶和華的時候,朝東的門要為他打開。他就獻上他的燔祭和平安祭,正如他在安息日所獻上的一樣。他獻完了就出去;他出去以後,門就要關上。
13 “每天你要預備一隻一歲無殘疾的羊羔,獻給耶和華作燔祭,每天早晨都要獻上。 14 每天早晨也要預備同獻的素祭,細麵兩公斤,並調和細麵所用的油一公升,作常獻給耶和華的素祭,這是永遠的定例。 15 所以每天早晨要這樣預備羊羔、素祭和油,作常獻的燔祭。”
王子承受產業的條例
16 主耶和華這樣說:“君王如果把自己一部分的產業作禮物賜給他的一個兒子,這產業就要歸給他的子孫;那是他們所承受的基業。 17 君王如把自己的一部分產業作禮物賜給他的一個臣僕,這產業就要歸給那臣僕直到自由之年,然後要歸還給君王。君王的產業,至終只可歸兒子所有。 18 君王不可奪取人民的產業,把他們趕離他們的基業。他要從自己的基業中把產業賜給自己的兒子,免得我的子民因被趕離自己的基業而四散。”
祭司煮祭肉的地方
19 那帶領我的,領我從門旁的入口,進到那些朝向北面,供祭司使用,聖潔的房子。在西邊的盡頭有一塊地方。 20 他對我說:“這就是祭司煮贖愆祭牲和贖罪祭牲,以及烤素祭的地方,免得祭物帶出外院,使人民成聖。” 21 他又領我出到外院,使我經過院子的四個角落;院子的每個角落都有一個小院子。 22 院子四個角落的小(“小”字原文不詳)院子,每個長二十公尺,寬十五公尺;四個角落的院子,大小都是一樣。 23 在四個小院子裡面,每個四邊都有一排石牆;在這四排石牆下面,都有爐灶。 24 他對我說:“這些都是廚房,在聖殿裡供職的要在這裡煮人民的祭物。”
有水從聖殿湧出
47 然後,他帶我回到聖殿的門口。有水正從殿的門檻往下流出來,向東流去,因為聖殿是朝東的。這水從殿的右邊,從祭壇的南邊下面流出來。 2 他又帶我從北門出來,再領我從外面繞到朝東的外門。有水正從右邊流出來。
3 那人手裡拿著一根準繩向東走出去的時候,量了五百公尺的距離,然後領我從水中走過去,那裡的水到了腳踝。 4 他又量了五百公尺,然後領我從水中走過去,水到了膝蓋。他又量了五百公尺,然後領我走過去,水到了腰。 5 他再量了五百公尺,水已成了一條河,以致我不能走過去,因為水勢高漲,成為只可供游泳的水,而不能走過去的河。
水的功用
6 他對我說:“人子啊!你看到了嗎?”他就領著我,帶我回到河邊。 7 我回來以後,看見河這邊和那邊的岸上有很多樹木。 8 他又對我說:“這水要向東方的地區流出去,下到亞拉巴,流入死海。這水流入死海,就使海裡的水變淡(“變淡”原文作“得醫治”)。 9 那時,這河流過的地方,所有滋生的動物都可以存活。這水流到哪裡,哪裡就有許多魚;因為這河流到哪裡,海水就變淡,一切都可以存活。 10 必有漁夫站在河邊,從隱.基底直到隱.以革蓮,都是曬網的地方。各類的魚都像大海裡的魚那樣多。 11 只有沼澤和窪地的水不能變淡,留作產鹽之用。 12 在河這邊和那邊的岸上,都必有各種果樹生長,可作食物,樹上的葉子不枯乾,果子也不斷絕。每月必結出新果子,因為樹所需的水是從聖所裡流出來的。樹上的果子可作食物,葉子可以治病。”
以色列的地界
13 主耶和華這樣說:“你們按著以色列十二支派分地為業,要照著這些地界:約瑟要得雙份。 14 你們要均分這地為業,因為我曾舉手要把這地賜給你們的列祖,這地必歸給你們為業。
15 “這地的邊界是:北邊從大海經希特倫的路,到西達達的入口, 16 又經哈馬、比羅他和位於大馬士革邊界與哈馬邊界之間的西伯蓮,直到浩蘭的邊界的哈撒.哈提干。 17 這邊界從海到哈薩.以難,北邊有大馬士革的邊界,再北有哈馬的邊界。這是北面的地界。 18 東面的地界是在浩蘭和大馬士革之間,基列和以色列地之間的約旦河。你們要從北面的地界量到東海(“你們要從北面的地界量到東海”或參照《敍利亞文古譯本》翻譯為“伸界到東海,以至他瑪”),這是東面的地界。 19 南面的地界,從他瑪到米利巴.加低斯水,經埃及小河,到大海。這是南面的地界。 20 西面的地界是大海,從南面的地界到哈馬口的對面。這是西面的地界。
抽籤分地
21 “你們要按著以色列的支派分這地。 22 將來你們要抽籤分這地為業,歸給你們和你們中間的外族人。他們在你們中間生兒育女。你們應該看他們如同本地生的以色列人,他們要在以色列支派中與你們一起抽籤分地為業。 23 將來無論在哪一支派裡,若有外族人寄居,你們就要在那裡把他的產業分給他。”這是主耶和華的宣告。
七個支派所得之地
48 “各支派名下的產業是這樣:在北邊盡頭的地界起,沿著希特倫的路,經哈馬口到大馬士革邊界上的哈薩.以難,北邊靠著哈馬地,從東到西,是但的一份。 2 沿著但的邊界,從東到西,是亞設的一份。 3 沿著亞設的邊界,從東到西,是拿弗他利的一份。 4 沿著拿弗他利的邊界,從東到西,是瑪拿西的一份。 5 沿著瑪拿西的邊界,從東到西,是以法蓮的一份。 6 沿著以法蓮的邊界,從東到西,是流本的一份。 7 沿著流本的邊界,從東到西,是猶大的一份。
祭司之地
8 “沿著猶大的邊界,從東到西,就是你們所要獻出的聖區,長十二公里半,從東到西的長度與其他各份的一樣,聖所要在其中。 9 你們獻給耶和華的地區,要長十二公里半,寬十公里。 10 獻給祭司的聖地,北邊長十二公里半,西邊寬五公里,東邊寬五公里,南邊長十二公里半。 11 這地要歸給祭司,就是撒督子孫中分別為聖的。他們守我所吩咐的職責;以色列人走迷路的時候,他們不像利未人那樣走迷路。 12 因此,從所獻的聖區要有一塊地獻給祭司,作為至聖之地。這地沿著利未人的地界。 13 沿著祭司的地界要有一塊地獻給利未人,長十二公里半,寬五公里。祭司的地也是長十二公里半,寬五公里。 14 這地的任何部分不可變賣,不可交換,也不可轉讓給別人,因為它是這地中最好的一份,是歸耶和華為聖的。
公用之地
15 “所剩下的地,寬兩公里半,長十二公里半,要作俗地,供城市、居民和郊野之用。城要在其中。 16 城的大小是這樣:北邊二千二百五十公尺,南邊二千二百五十公尺,東
邊二千二百五十公尺,西邊二
千二百五十公尺。 17 城要有郊野,
北邊一百二十五公尺,南邊一
百二十五公尺,東邊一百二十五公尺,西邊一百二十五公尺。 18 這俗地兩旁剩下的地,沿著所獻的聖區的長度計算,東邊五公里,西邊五公里,也沿著所獻的聖區。這些地的出產要給城裡的工人作食物。 19 城裡的工人來自以色列各支派,耕種這地。 20 所獻的整個地區,長十二公里半,寬十二公里半,是見方的。你們要把所獻的聖區,連同城的基業,一起獻上。
君王之地
21 “所獻的聖區和城的基業,兩旁所剩下的都要歸給君王,從那寬十二公里半的獻地以東至東面的邊界,以及從那寬十二公里半的獻地以西至西邊的邊界沿著其他各分地,都要歸給君王。這樣所獻的聖地和殿的聖所,都在這兩塊地的中間。 22 利未人的基業和城的基業都位於君王的地中間。君王的地是在猶大的邊界和便雅憫的邊界中間。
其餘五個支派所得之地
23 “至於其餘的支派,從東到西,是便雅憫的一份。 24 沿著便雅憫的邊界,從東到西,是西緬的一份。 25 沿著西緬的邊界,從東到西,是以薩迦的一份。 26 沿著以薩迦的邊界,從東到西,是西布倫的一份。 27 沿著西布倫的邊界,從東到西,是迦得的一份。 28 迦得南面的邊界,是從他瑪到米利巴.加低斯水,經埃及小河到大海。 29 這就是你們要抽籤分給以色列各支派為業的地。這些分地就是他們所得的分。”這是主耶和華的宣告。
新城的總面積與十二道城門
30 “城北面的長度是二千二百五十公尺。城的出口是這樣: 31 城門要按以色列各支派取名。北面有三個門口,一個是流本門,一個是猶大門,一個是利未門。 32 東面的長度是二千二百五十公尺,有三個門口,一個是約瑟門,一個是便雅憫門,一個是但門。 33 南面的長度是二千二百五十公尺,有三個門口,一個是西緬門,一個是以薩迦門,一個是西布倫門。 34 西面的長度是二千二百五十公尺,也有三個門口,一個是迦得門,一個是亞設門,一個是拿弗他利門。 35 城的周圍共長九千公尺。從此以後,這城的名字要稱為‘耶和華的所在’。”
Chinese New Version (CNV). Copyright © 1976, 1992, 1999, 2001, 2005 by Worldwide Bible 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