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ginning
敵黨謀阻建殿之工
4 猶大和便雅憫的敵人,聽說被擄歸回的人為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建造殿宇, 2 就去見所羅巴伯和以色列的族長,對他們說:「請容我們與你們一同建造,因為我們尋求你們的神,與你們一樣。自從亞述王以撒哈頓帶我們上這地以來,我們常祭祀神。」 3 但所羅巴伯、耶書亞和其餘以色列的族長對他們說:「我們建造神的殿與你們無干,我們自己為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協力建造,是照波斯王居魯士所吩咐的。」 4 那地的民就在猶大人建造的時候,使他們的手發軟,擾亂他們。 5 從波斯王居魯士年間直到波斯王大流士登基的時候,賄買謀士,要敗壞他們的謀算。 6 在亞哈隨魯才登基的時候,上本控告猶大和耶路撒冷的居民。
上告於亞達薛西
7 亞達薛西年間,比施蘭、米特利達、他別和他們的同黨上本奏告波斯王亞達薛西,本章是用亞蘭文字亞蘭方言。 8 省長利宏、書記伸帥要控告耶路撒冷人,也上本奏告亞達薛西王: 9 「省長利宏、書記伸帥和同黨的底拿人、亞法薩提迦人、他毗拉人、亞法撒人、亞基衛人、巴比倫人、書珊迦人、底亥人、以攔人, 10 和尊大的亞斯那巴所遷移,安置在撒馬利亞城並大河西一帶地方的人等, 11 上奏亞達薛西王說:河西的臣民云云。 12 王該知道,從王那裡上到我們這裡的猶大人已經到耶路撒冷,重建這反叛惡劣的城,築立根基,建造城牆。 13 如今王該知道,他們若建造這城,城牆完畢就不再與王進貢、交課、納稅,終久王必受虧損。 14 我們既食御鹽,不忍見王吃虧,因此奏告於王。 15 請王考察先王的實錄,必在其上查知這城是反叛的城,於列王和各省有害,自古以來其中常有悖逆的事,因此這城曾被拆毀。 16 我們謹奏王知,這城若再建造,城牆完畢,河西之地王就無份了。」
王令止工
17 那時王諭復省長利宏、書記伸帥,和他們的同黨,就是住撒馬利亞並河西一帶地方的人,說:「願你們平安云云。 18 你們所上的本,已經明讀在我面前。 19 我已命人考查,得知此城古來果然背叛列王,其中常有反叛悖逆的事。 20 從前耶路撒冷也有大君王統管河西全地,人就給他們進貢、交課、納稅。 21 現在你們要出告示命這些人停工,使這城不得建造,等我降旨。 22 你們當謹慎,不可遲延,為何容害加重使王受虧損呢?」
23 亞達薛西王的上諭讀在利宏和書記伸帥並他們的同黨面前,他們就急忙往耶路撒冷去見猶大人,用勢力強迫他們停工。 24 於是,在耶路撒冷神殿的工程就停止了,直停到波斯王大流士第二年。
再興聖殿之工
5 那時,先知哈該和易多的孫子撒迦利亞奉以色列神的名,向猶大和耶路撒冷的猶大人說勸勉的話。 2 於是,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和約薩達的兒子耶書亞都起來,動手建造耶路撒冷神的殿,有神的先知在那裡幫助他們。 3 當時河西的總督達乃和示他波斯乃並他們的同黨來問說:「誰降旨讓你們建造這殿,修成這牆呢?」 4 我們便告訴他們建造這殿的人叫什麼名字。 5 神的眼目看顧猶大的長老,以致總督等沒有叫他們停工,直到這事奏告大流士得著他的回諭。
達乃黨上本大流士王
6 河西的總督達乃和示他波斯乃,並他們的同黨,就是住河西的亞法薩迦人,上本奏告大流士王。 7 本上寫著說:「願大流士王諸事平安! 8 王該知道,我們往猶大省去,到了至大神的殿,這殿是用大石建造的,梁木插入牆內,工作甚速,他們手下亨通。 9 我們就問那些長老說:『誰降旨讓你們建造這殿,修成這牆呢?』 10 又問他們的名字,要記錄他們首領的名字,奏告於王。 11 他們回答說:『我們是天地之神的僕人,重建前多年所建造的殿,就是以色列的一位大君王建造修成的。 12 只因我們列祖惹天上的神發怒,神把他們交在迦勒底人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的手中,他就拆毀這殿,又將百姓擄到巴比倫。 13 然而巴比倫王居魯士元年,他降旨允准建造神的這殿。 14 神殿中的金銀器皿,就是尼布甲尼撒從耶路撒冷的殿中掠去帶到巴比倫廟裡的,居魯士王從巴比倫廟裡取出來,交給派為省長的,名叫設巴薩, 15 對他說:「可以將這些器皿帶去,放在耶路撒冷的殿中,在原處建造神的殿。」 16 於是,這設巴薩來建立耶路撒冷神殿的根基。這殿從那時直到如今,尚未造成。』
猶大人請稽居魯士之詔
17 「現在王若以為美,請察巴比倫王的府庫,看居魯士王降旨允准在耶路撒冷建造神的殿沒有。王的心意如何,請降旨曉諭我們。」
大流士王得先王之詔
6 於是大流士王降旨,要尋察典籍庫內,就是在巴比倫藏寶物之處。 2 在瑪代省亞馬他城的宮內尋得一卷,其中記著說, 3 居魯士王元年,他降旨論到耶路撒冷神的殿:要建造這殿為獻祭之處,堅立殿的根基,殿高六十肘,寬六十肘, 4 用三層大石頭,一層新木頭,經費要出於王庫。 5 並且神殿的金銀器皿,就是尼布甲尼撒從耶路撒冷的殿中掠到巴比倫的,要歸還帶到耶路撒冷的殿中,各按原處放在神的殿裡。
王命勿阻建殿
6 「現在河西的總督達乃和示他波斯乃,並你們的同黨,就是住河西的亞法薩迦人,你們當遠離他們。 7 不要攔阻神殿的工作,任憑猶大人的省長和猶大人的長老在原處建造神的這殿。 8 我又降旨,吩咐你們向猶大人的長老為建造神的殿當怎樣行,就是從河西的款項中,急速撥取貢銀做他們的經費,免得耽誤工作。 9 他們與天上的神獻燔祭所需用的公牛犢、公綿羊、綿羊羔,並所用的麥子、鹽、酒、油,都要照耶路撒冷祭司的話,每日供給他們,不得有誤, 10 好叫他們獻馨香的祭給天上的神,又為王和王眾子的壽命祈禱。 11 我再降旨,無論誰更改這命令,必從他房屋中拆出一根梁來,把他舉起,懸在其上,又使他的房屋成為糞堆。 12 若有王和民伸手更改這命令,拆毀這殿,願那使耶路撒冷的殿作為他名居所的神將他們滅絕。我大流士降這旨意,當速速遵行。」
殿工完竣
13 於是,河西總督達乃和示他波斯乃並他們的同黨,因大流士王所發的命令,就急速遵行。 14 猶大長老因先知哈該和易多的孫子撒迦利亞所說勸勉的話,就建造這殿,凡事亨通。他們遵著以色列神的命令和波斯王居魯士、大流士、亞達薛西的旨意,建造完畢。 15 大流士王第六年,亞達月初三日,這殿修成了。
行獻殿之禮
16 以色列的祭司和利未人,並其餘被擄歸回的人,都歡歡喜喜地行奉獻神殿的禮。 17 行奉獻神殿的禮就獻公牛一百隻,公綿羊二百隻,綿羊羔四百隻;又照以色列支派的數目獻公山羊十二隻,為以色列眾人做贖罪祭。 18 且派祭司和利未人按著班次在耶路撒冷侍奉神,是照摩西律法書上所寫的。
守逾越節
19 正月十四日,被擄歸回的人守逾越節。 20 原來,祭司和利未人一同自潔,無一人不潔淨。利未人為被擄歸回的眾人和他們的弟兄眾祭司,並為自己宰逾越節的羊羔。 21 從擄到之地歸回的以色列人,和一切除掉所染外邦人汙穢歸附他們,要尋求耶和華以色列神的人,都吃這羊羔。 22 歡歡喜喜地守除酵節七日,因為耶和華使他們歡喜,又使亞述王的心轉向他們,堅固他們的手,做以色列神殿的工程。
以斯拉自巴比倫返
7 這事以後,波斯王亞達薛西年間,有個以斯拉,他是西萊雅的兒子。西萊雅是亞撒利雅的兒子,亞撒利雅是希勒家的兒子, 2 希勒家是沙龍的兒子,沙龍是撒督的兒子,撒督是亞希突的兒子, 3 亞希突是亞瑪利雅的兒子,亞瑪利雅是亞撒利雅的兒子,亞撒利雅是米拉約的兒子, 4 米拉約是西拉希雅的兒子,西拉希雅是烏西的兒子,烏西是布基的兒子, 5 布基是亞比書的兒子,亞比書是非尼哈的兒子,非尼哈是以利亞撒的兒子,以利亞撒是大祭司亞倫的兒子。 6 這以斯拉從巴比倫上來,他是敏捷的文士,通達耶和華以色列神所賜摩西的律法書。王允准他一切所求的,是因耶和華他神的手幫助他。 7 亞達薛西王第七年,以色列人、祭司、利未人、歌唱的、守門的、尼提寧,有上耶路撒冷的。 8 王第七年五月,以斯拉到了耶路撒冷。 9 正月初一日他從巴比倫起程,因他神施恩的手幫助他,五月初一日就到了耶路撒冷。
考究律法訓誨其民
10 以斯拉定志考究遵行耶和華的律法,又將律例、典章教訓以色列人。
亞達薛西詔告以斯拉
11 祭司以斯拉是通達耶和華誡命和賜以色列之律例的文士。亞達薛西王賜給他諭旨,上面寫著說: 12 「諸王之王亞達薛西,達於祭司以斯拉,通達天上神律法大德的文士,云云。 13 住在我國中的以色列人、祭司、利未人,凡甘心上耶路撒冷去的,我降旨准他們與你同去。 14 王與七個謀士既然差你去,照你手中神的律法書察問猶大和耶路撒冷的景況, 15 又帶金銀,就是王和謀士甘心獻給住耶路撒冷以色列神的, 16 並帶你在巴比倫全省所得的金銀和百姓、祭司樂意獻給耶路撒冷他們神殿的禮物, 17 所以你當用這金銀急速買公牛、公綿羊、綿羊羔和同獻的素祭奠祭之物,獻在耶路撒冷你們神殿的壇上。 18 剩下的金銀,你和你的弟兄看著怎樣好,就怎樣用,總要遵著你們神的旨意。 19 所交給你神殿中使用的器皿,你要交在耶路撒冷神面前。 20 你神殿裡若再有需用的經費,你可以從王的府庫裡支取。 21 我,亞達薛西王,又降旨於河西的一切庫官說:通達天上神律法的文士祭司以斯拉無論向你們要什麼,你們要速速地備辦, 22 就是銀子直到一百他連得、麥子一百柯珥、酒一百罷特、油一百罷特、鹽不計其數,也要給他。 23 凡天上之神所吩咐的,當為天上神的殿詳細辦理,為何使憤怒臨到王和王眾子的國呢? 24 我又曉諭你們:至於祭司、利未人、歌唱的、守門的和尼提寧並在神殿當差的人,不可叫他們進貢、交課、納稅。 25 以斯拉啊,要照著你神賜你的智慧,將所有明白你神律法的人立為士師、審判官,治理河西的百姓,使他們教訓一切不明白神律法的人。 26 凡不遵行你神律法和王命令的人,就當速速定他的罪,或治死,或充軍,或抄家,或囚禁。」
以斯拉稱頌耶和華
27 以斯拉說:「耶和華我們列祖的神是應當稱頌的!因他使王起這心意修飾耶路撒冷耶和華的殿, 28 又在王和謀士並大能的軍長面前施恩於我。因耶和華我神的手幫助我,我就得以堅強,從以色列中招聚首領與我一同上來。」
Copyright © 2011 by Global Bible Initia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