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ginning
君王献祭的条例
46 主耶和华这样说:“内院朝东的门,在工作的六天里,必须关闭,在安息日却要打开,在月朔之日也要打开。 2 君王要从外面经这门的门廊进入,站在门框旁边。祭司们要为他预备燔祭和平安祭。他要在门槛那里敬拜,然后出去。这门不可关闭,直到晚上。 3 每逢安息日和月朔,国中的人民要在这门口,在耶和华面前敬拜。 4 君王在安息日所献给耶和华的燔祭,是六只无残疾的羊羔和一只无残疾的公绵羊。 5 所献的素祭是这样:公绵羊要与十七公升细面一同献上,他要按着自己的能力,随同那些羊羔献上若干份细面,但每份细面加油三公升。 6 他要在月朔献一头无残疾的公牛犊、六只羊羔和一只公绵羊,都是无残疾的。 7 他要预备素祭,公牛要与十七公升细面一同献上,公绵羊要与十七公升细面一同献上,他要按着自己的能力,随同那些羊羔献上若干份细面,但每份细面加油三公升。 8 君王进入的时候,要经这门的门廊进入,也要从原路出去。
人民献祭的条例
9 “在各指定的节日中,国中的人民来朝见耶和华的时候,那从北门进来敬拜的,要从南门出去;那从南门进来的,要从北门出去;谁也不可从他进来的门回去,却要从对面的门出去。 10 君王要在人民当中,人民进入的时候,他也进入;人民出去的时候,他也出去。 11 在节期和指定的节日中,所献的素祭是这样:每一头公牛要与十七公升细面一同献上,每一只公绵羊要与十七公升细面一同献上,每一只羊羔要按着他的能力,与细面一同献上,每份十七公升的细面加油三公升。 12 君王把甘心献的燔祭或平安祭献给耶和华的时候,朝东的门要为他打开。他就献上他的燔祭和平安祭,正如他在安息日所献上的一样。他献完了就出去;他出去以后,门就要关上。
13 “每天你要预备一只一岁无残疾的羊羔,献给耶和华作燔祭,每天早晨都要献上。 14 每天早晨也要预备同献的素祭,细面两公斤,并调和细面所用的油一公升,作常献给耶和华的素祭,这是永远的定例。 15 所以每天早晨要这样预备羊羔、素祭和油,作常献的燔祭。”
王子承受产业的条例
16 主耶和华这样说:“君王如果把自己一部分的产业作礼物赐给他的一个儿子,这产业就要归给他的子孙;那是他们所承受的基业。 17 君王如把自己的一部分产业作礼物赐给他的一个臣仆,这产业就要归给那臣仆直到自由之年,然后要归还给君王。君王的产业,至终只可归儿子所有。 18 君王不可夺取人民的产业,把他们赶离他们的基业。他要从自己的基业中把产业赐给自己的儿子,免得我的子民因被赶离自己的基业而四散。”
祭司煮祭肉的地方
19 那带领我的,领我从门旁的入口,进到那些朝向北面,供祭司使用,圣洁的房子。在西边的尽头有一块地方。 20 他对我说:“这就是祭司煮赎愆祭牲和赎罪祭牲,以及烤素祭的地方,免得祭物带出外院,使人民成圣。” 21 他又领我出到外院,使我经过院子的四个角落;院子的每个角落都有一个小院子。 22 院子四个角落的小(“小”字原文不详)院子,每个长二十公尺,宽十五公尺;四个角落的院子,大小都是一样。 23 在四个小院子里面,每个四边都有一排石墙;在这四排石墙下面,都有炉灶。 24 他对我说:“这些都是厨房,在圣殿里供职的要在这里煮人民的祭物。”
有水从圣殿涌出
47 然后,他带我回到圣殿的门口。有水正从殿的门槛往下流出来,向东流去,因为圣殿是朝东的。这水从殿的右边,从祭坛的南边下面流出来。 2 他又带我从北门出来,再领我从外面绕到朝东的外门。有水正从右边流出来。
3 那人手里拿着一根准绳向东走出去的时候,量了五百公尺的距离,然后领我从水中走过去,那里的水到了脚踝。 4 他又量了五百公尺,然后领我从水中走过去,水到了膝盖。他又量了五百公尺,然后领我走过去,水到了腰。 5 他再量了五百公尺,水已成了一条河,以致我不能走过去,因为水势高涨,成为只可供游泳的水,而不能走过去的河。
水的功用
6 他对我说:“人子啊!你看到了吗?”他就领着我,带我回到河边。 7 我回来以后,看见河这边和那边的岸上有很多树木。 8 他又对我说:“这水要向东方的地区流出去,下到亚拉巴,流入死海。这水流入死海,就使海里的水变淡(“变淡”原文作“得医治”)。 9 那时,这河流过的地方,所有滋生的动物都可以存活。这水流到哪里,哪里就有许多鱼;因为这河流到哪里,海水就变淡,一切都可以存活。 10 必有渔夫站在河边,从隐.基底直到隐.以革莲,都是晒网的地方。各类的鱼都像大海里的鱼那样多。 11 只有沼泽和洼地的水不能变淡,留作产盐之用。 12 在河这边和那边的岸上,都必有各种果树生长,可作食物,树上的叶子不枯干,果子也不断绝。每月必结出新果子,因为树所需的水是从圣所里流出来的。树上的果子可作食物,叶子可以治病。”
以色列的地界
13 主耶和华这样说:“你们按着以色列十二支派分地为业,要照着这些地界:约瑟要得双份。 14 你们要均分这地为业,因为我曾举手要把这地赐给你们的列祖,这地必归给你们为业。
15 “这地的边界是:北边从大海经希特伦的路,到西达达的入口, 16 又经哈马、比罗他和位于大马士革边界与哈马边界之间的西伯莲,直到浩兰的边界的哈撒.哈提干。 17 这边界从海到哈萨.以难,北边有大马士革的边界,再北有哈马的边界。这是北面的地界。 18 东面的地界是在浩兰和大马士革之间,基列和以色列地之间的约旦河。你们要从北面的地界量到东海(“你们要从北面的地界量到东海”或参照《叙利亚文古译本》翻译为“伸界到东海,以至他玛”),这是东面的地界。 19 南面的地界,从他玛到米利巴.加低斯水,经埃及小河,到大海。这是南面的地界。 20 西面的地界是大海,从南面的地界到哈马口的对面。这是西面的地界。
抽签分地
21 “你们要按着以色列的支派分这地。 22 将来你们要抽签分这地为业,归给你们和你们中间的外族人。他们在你们中间生儿育女。你们应该看他们如同本地生的以色列人,他们要在以色列支派中与你们一起抽签分地为业。 23 将来无论在哪一支派里,若有外族人寄居,你们就要在那里把他的产业分给他。”这是主耶和华的宣告。
七个支派所得之地
48 “各支派名下的产业是这样:在北边尽头的地界起,沿着希特伦的路,经哈马口到大马士革边界上的哈萨.以难,北边靠着哈马地,从东到西,是但的一份。 2 沿着但的边界,从东到西,是亚设的一份。 3 沿着亚设的边界,从东到西,是拿弗他利的一份。 4 沿着拿弗他利的边界,从东到西,是玛拿西的一份。 5 沿着玛拿西的边界,从东到西,是以法莲的一份。 6 沿着以法莲的边界,从东到西,是流本的一份。 7 沿着流本的边界,从东到西,是犹大的一份。
祭司之地
8 “沿着犹大的边界,从东到西,就是你们所要献出的圣区,长十二公里半,从东到西的长度与其他各份的一样,圣所要在其中。 9 你们献给耶和华的地区,要长十二公里半,宽十公里。 10 献给祭司的圣地,北边长十二公里半,西边宽五公里,东边宽五公里,南边长十二公里半。 11 这地要归给祭司,就是撒督子孙中分别为圣的。他们守我所吩咐的职责;以色列人走迷路的时候,他们不像利未人那样走迷路。 12 因此,从所献的圣区要有一块地献给祭司,作为至圣之地。这地沿着利未人的地界。 13 沿着祭司的地界要有一块地献给利未人,长十二公里半,宽五公里。祭司的地也是长十二公里半,宽五公里。 14 这地的任何部分不可变卖,不可交换,也不可转让给别人,因为它是这地中最好的一份,是归耶和华为圣的。
公用之地
15 “所剩下的地,宽两公里半,长十二公里半,要作俗地,供城市、居民和郊野之用。城要在其中。 16 城的大小是这样:北边二千二百五十公尺,南边二千二百五十公尺,东
边二千二百五十公尺,西边二
千二百五十公尺。 17 城要有郊野,
北边一百二十五公尺,南边一
百二十五公尺,东边一百二十五公尺,西边一百二十五公尺。 18 这俗地两旁剩下的地,沿着所献的圣区的长度计算,东边五公里,西边五公里,也沿着所献的圣区。这些地的出产要给城里的工人作食物。 19 城里的工人来自以色列各支派,耕种这地。 20 所献的整个地区,长十二公里半,宽十二公里半,是见方的。你们要把所献的圣区,连同城的基业,一起献上。
君王之地
21 “所献的圣区和城的基业,两旁所剩下的都要归给君王,从那宽十二公里半的献地以东至东面的边界,以及从那宽十二公里半的献地以西至西边的边界沿着其他各分地,都要归给君王。这样所献的圣地和殿的圣所,都在这两块地的中间。 22 利未人的基业和城的基业都位于君王的地中间。君王的地是在犹大的边界和便雅悯的边界中间。
其余五个支派所得之地
23 “至于其余的支派,从东到西,是便雅悯的一份。 24 沿着便雅悯的边界,从东到西,是西缅的一份。 25 沿着西缅的边界,从东到西,是以萨迦的一份。 26 沿着以萨迦的边界,从东到西,是西布伦的一份。 27 沿着西布伦的边界,从东到西,是迦得的一份。 28 迦得南面的边界,是从他玛到米利巴.加低斯水,经埃及小河到大海。 29 这就是你们要抽签分给以色列各支派为业的地。这些分地就是他们所得的分。”这是主耶和华的宣告。
新城的总面积与十二道城门
30 “城北面的长度是二千二百五十公尺。城的出口是这样: 31 城门要按以色列各支派取名。北面有三个门口,一个是流本门,一个是犹大门,一个是利未门。 32 东面的长度是二千二百五十公尺,有三个门口,一个是约瑟门,一个是便雅悯门,一个是但门。 33 南面的长度是二千二百五十公尺,有三个门口,一个是西缅门,一个是以萨迦门,一个是西布伦门。 34 西面的长度是二千二百五十公尺,也有三个门口,一个是迦得门,一个是亚设门,一个是拿弗他利门。 35 城的周围共长九千公尺。从此以后,这城的名字要称为‘耶和华的所在’。”
Chinese New Version (CNV). Copyright © 1976, 1992, 1999, 2001, 2005 by Worldwide Bible 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