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Page Options
Previous Prev Day Next DayNext

Book of Common Prayer

Daily Old and New Testament readings based on 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
Duration: 861 days
Chinese New Version (Simplified) (CNVS)
Version
诗篇 87

 神必坚立圣城

歌一首,可拉子孙的诗。

87 耶和华所立的根基在圣山上。(本节在《马索拉文本》包括细字标题)

耶和华爱锡安的城门,

胜过雅各的一切居所。

 神的城啊!

有很多荣耀的事,都是指着你说的。(细拉)

“在认识我的人中,我提到拉哈伯和巴比伦,

看哪!还有非利士、推罗和古实,我说:

‘这一个是生在那里的。’”

论到锡安,必有话说:

“这一个、那一个都是生在锡安的。”

至高者必亲自坚立这城。

耶和华登记万民的时候,必记着:

“这一个是生在那里的。”

(细拉)

他们跳舞歌唱的时候,要说:

“我的泉源都在你里面。”

诗篇 90

诗篇卷四

人生苦短祈求 神怜恤施恩

神人摩西的祈祷。

90 主啊!你世世代代作我们的居所。(本节在《马索拉文本》包括细字标题)

群山尚未生出,

大地和世界你未曾造成,

从永远到永远,你是 神。

你使人归回尘土,

说:“世人哪!你们要归回尘土。”

在你看来,

千年好象刚过去了的昨天,

又像夜里的一更。

你使世人消逝,像被洪水冲去;

他们好象睡了一觉;

他们又像在早晨生长的草,

早晨发芽生长,

晚上就凋萎枯干。

我们因你的怒气而消灭,

因你的烈怒而惊恐。

你把我们的罪孽摆在你面前,

把我们的隐恶摆在你脸光之中。

我们一生的日子都在你的震怒中消逝,

我们度尽的年岁好象一声叹息。

10 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

如果强壮,可到八十岁,

但其中可夸耀的,不过是劳苦愁烦;

我们的年日转眼即逝,

我们也如飞而去了。

11 谁晓得你怒气的威力,

谁按着你该受的敬畏晓得你的忿怒呢?

12 求你教导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

好使我们得着智慧的心。

13 耶和华啊!要到几时呢?求你回心转意,

求你怜恤你的仆人。

14 求你使我们早晨饱尝你的慈爱,

好使我们一生一世欢呼喜乐。

15 你使我们受苦和遭难的年日有多久,

求你使我们喜乐的日子也有多久。

16 愿你的作为向你的仆人彰显,

愿你的威严向他们的子孙显明。

17 愿主我们的 神的恩慈临到我们身上;

愿你为我们的缘故,坚立我们手所作的工;

我们手所作的工,愿你坚立。

诗篇 136

称谢 神创造与拯救之恩

136 你们要称谢耶和华,因他本是良善的,

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你们要称谢万神之神,

因为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你们要称谢万主之主,

因为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要称谢那独行大奇事的,

因为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要称谢那用智慧造成诸天的,

因为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要称谢那铺张大地在水上的,

因为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要称谢那造成大光的,

因为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他造太阳管白昼,

因为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他造月亮和星星管黑夜,

因为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10 要称谢那击杀埃及所有头生的,

因为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11 他领以色列人从他们中间出来,

因为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12 他用大能的手和伸出来的膀臂领他们出来,

因为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13 要称谢那分开红海的,

因为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14 他领以色列人从海中经过,

因为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15 他把法老和他的军兵都抖落在红海里,

因为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16 要称谢那引导自己的子民走过旷野的,

因为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17 要称谢那击杀大君王的,

因为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18 他杀戮了强盛的君王,

因为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19 他杀了亚摩利王西宏,

因为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20 他杀了巴珊王噩,

因为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21 他把他们的地赐给了自己的子民作产业,

因为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22 他把他们的地赐给他的仆人以色列作产业,

因为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23 他在我们卑微的时候顾念我们,

因为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24 他救我们脱离了敌人,

因为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25 他把粮食赐给全人类,

因为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26 你们要称谢天上的 神,

因为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撒母耳记下 12:15-31

15 于是拿单回自己的家去了。

耶和华击打乌利亚的妻子给大卫所生的孩子,他就害了重病。

大卫的儿子病逝

16 大卫为那孩子恳求 神,并且禁食。他进房里去,终夜躺在地上。 17 他家中的老侍从站在他旁边,要把他从地上扶起来,他却不肯,也不与他们一起吃饭。 18 到了第七天,孩子死了。大卫的臣仆不敢告诉他孩子死了,因为他们说:“看哪,孩子还活着的时候,我们劝他,他尚且不听我们的话。现在我们怎么能告诉他孩子已经死了呢?他会伤心欲绝的。” 19 大卫看见他的臣仆彼此低声耳语,就知道孩子已经死了。他问臣仆说:“孩子死了吗?”他们回答:“死了!” 20 于是大卫从地上起来,洗澡,抹膏,更换衣服,进耶和华的殿去敬拜,然后回到自己的宫里去,吩咐人给他摆上饭,他就吃了。 21 臣仆问他:“你为甚么这样作呢?孩子还活着的时候,你为他禁食哭泣;孩子死了,你倒起来吃饭!” 22 他回答:“孩子还活着的时候,我禁食哭泣,因为我想:‘谁知道呢?也许耶和华怜悯我,让孩子可以活着。’ 23 现在他死了,我为甚么还要禁食呢?我还能使他回来吗?我要到他那里去,他却不能回到我这里来。”

所罗门出生

24 大卫安慰他的妻子拔示巴,进到她那里去,与她同睡。她生了一个儿子,大卫给他起名叫所罗门;耶和华也喜爱他, 25 就差派拿单先知去,照着耶和华的吩咐,给他起名叫耶底底亚。

约押攻取拉巴(A)

26 那时,约押正在攻打亚扪人的拉巴,攻取了王城。 27 约押派遣使者去见大卫,说:“我攻打拉巴,已经攻取了水城。 28 现在,请你聚集其余的人民,安营攻打这城,把城攻取;免得我攻取了这城,人就以我的名字来叫这城。” 29 于是大卫聚集所有的人民,向拉巴进军;攻打那城,把它攻取了。 30 大卫从他们的王的头上夺取了王冠。王冠的金子重三十五公斤,上面嵌有宝石,人把这冠冕戴在大卫的头上。大卫又从这城里带走了许多战利品, 31 又把那城里的人民带出去,使他们用锯子、铁耙、铁斧作工,或使他们在砖窑服役。大卫对待亚扪各城的居民都是这样。后来,大卫和众人都回耶路撒冷去了。

使徒行传 20:1-16

往马其顿及希腊

20 骚乱平息以后,保罗派人把门徒请了来,劝勉一番,就辞别起行,往马其顿去。 他走遍那一带地方,用许多话劝勉众人,然后来到希腊。 他在那里住了三个月,正要坐船往叙利亚去的时候,有些犹太人设计要害他,他就决意路经马其顿回去。 与他同行的有比里亚人毕罗斯的儿子所巴特,帖撒罗尼迦人亚里达古和西公都,特庇人该犹和提摩太,亚西亚人推基古和特罗非摩。 这些人先走,在特罗亚等候我们。 至于我们,过了除酵节才从腓立比开船,五天后到特罗亚他们那里,逗留了七天。

在特罗亚使犹推古复活

礼拜日,我们聚会擘饼的时候,保罗对大家讲道,他因第二天就要起行,就一直讲到半夜。 我们聚会的那座楼上,有许多灯火。 有一个少年人,名叫犹推古,坐在窗台上,因为保罗讲得很长,他很困倦,沉沉地睡着了,就从三楼跌下来;把他扶起来的时候,已经死了。 10 保罗走下去,伏在他身上;把他抱住,说:“你们不要惊慌,他还活着。” 11 随即回到楼上,擘饼吃了,又讲了很久,直到天亮才走。 12 他们把活着的孩子带走,得到很大的安慰。

从特罗亚往米利都

13 我们先上船,开往亚朔,照着保罗的安排,要在那边接他,因为他自己要走陆路去。 14 他在亚朔与我们会合,我们接他上船,去到米推利尼。 15 从那里开船,第二天到了基阿对面,过了一天就在撒摩靠岸,再过一天到了米利都。 16 原来保罗决定越过以弗所,免得在亚西亚耽搁时间,因为他希望能在五旬节赶到耶路撒冷。

马可福音 9:30-41

第二次预言受难及复活(A)

30 他们从那里出去,经过加利利,耶稣不想让人知道, 31 因为他正在教导门徒。他又对他们说:“人子将要被交在人的手里,他们要杀害他,死后三天他要复活。” 32 门徒不明白这话,又不敢问他。

门徒争论谁最大(B)

33 他们来到迦百农。在屋里的时候,耶稣问他们:“你们在路上争论甚么?” 34 门徒一声不响,因为他们在路上彼此争论谁为大。 35 耶稣坐下,叫十二门徒来,对他们说:“谁想为首,就该作众人中最末的一个,作众人的仆人。” 36 于是拉过一个小孩子来,叫他站在门徒中间,又把他抱起来,对他们说: 37 “凡因我的名接待一个这样的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不是接待我,而是接待那差我来的。”

反对与赞成(C)

38 约翰对耶稣说:“老师,我们看见有一个人奉你的名赶鬼,就禁止他,因为他不跟从我们。” 39 耶稣说:“不要禁止他,因为没有人能奉我的名行了神迹,又立刻毁谤我。 40 不反对我们的,就是赞成我们的。 41 无论谁因你们有属基督的名分,给你们一杯水喝的,我实在告诉你们,他决不会失掉赏赐。

Chinese New Version (Simplified) (CNVS)

Chinese New Version (CNV). Copyright © 1976, 1992, 1999, 2001, 2005 by Worldwide Bible Society.